查看原文
其他

历练“德识才学” 无愧媒体人生

张冠宇 新闻战线 2024-06-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新闻战线

历练“德识才学”  无愧媒体人生

张冠宇
回顾自己40年的新闻生涯,深觉做媒体人,既是选择了一种职业,更是选择了终身事业。而事业,需要“德识才学”多方兼备,方能做大做强。记者编辑之“德”,在于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敏锐的新闻敏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之“识”,在于具备丰富广博的阅历和预判事物发展趋向和及时应对的能力;之“才”,在于扎实的文字功底,与办报办刊相关的其他能力;之“学”,在于要成为学问家,做“内行中的外行,外行中的内行”。只有这四者兼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媒体人。


不惧艰险, 深入一线取证 
回首我的媒体生涯,最感怀的是在中华儿女杂志社(后改为中华儿女报刊社)做记者编辑的难忘岁月。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华儿女杂志社向全国招聘记者编辑,我被选调进京,负责采访报道各族各界、各行各业精英人物,令我既感兴奋,又觉挑战。我挖空心思为发现热点人物、创新表达方式而殚精竭虑。春花秋月,冬夏交替,常常为一个人物、一篇稿件如何能更好地折射时代光芒而精益求精、夜不能寐。正是这种脱胎换骨式的历练,使我具备了传记记者所需直面历史的深沉定力和剖解人物性格内涵的写作能力。当然收获更大的,是奠定了以“德”为纲的素质与理念。
社领导为了充分发挥新生力量的作用,在我工作不到半年之际,就让我担任国内版主任,而我刚一“上任”,就遇到一件棘手的事。
当时,“以百分之百努力刊发百分之百独家传记”为办刊宗旨的《中华儿女》,被社会上一些不法书商盗印、篡改,有些则在后面夹杂一些不雅作品欺世盗名,还有的甚至公开打出其他字样非法销售。
面对愈演愈烈的盗版行为,经报请全国青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杂志社准备开展一次颇具规模的“围猎”行动,但首先要掌握足够的证据。
为了维护杂志社的合法权益与声誉,我在深知将冒风险的情况下,自告奋勇地担当此任——乔装成书商,顺藤摸瓜找到非法刊印的印厂,以便一网打尽。历经辗转波折,我想尽各种办法,最后终于潜入相关印厂成功取证。后来,在全国青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批准和指导下,杂志社邀请在京各大新闻媒体,联合召开了“打击盗版印刷 取缔非法销售”新闻发布会,有效遏止了社会上此类严重侵权行为,保障了杂志品牌的良性发展,我因为做出了特殊贡献而受到表扬。
我特别钦佩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郑振铎、邹韬奋等前辈肯于奉献、甘做人梯的嘉德懿行,常告诫自己:必须具备“不求为人知,但愿心无憾”的宽广胸怀和“人不知而不愠”的优良品格,才能更好地“为他人做嫁衣裳”。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华儿女》除了刊登历史人物、时代楷模的文章,也注重反映广大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记得当时总编辑交给我一篇记述安徽扎染女独闯京城、艰辛求艺的稿件。仔细阅读后觉得行文平板、人物形象苍白。请作者修改后,仍达不到刊发要求。为此,我陪着作者一起重新采访,并对报道做了较多充实与改动,如以主人公独闯京城的坎坷经历,反衬她献身民族艺术的不懈追求;增强语言的文学色彩,使其更具可读性等。后来,还将最能表现主人公身份与性格特征的文字修改后移至开篇:
“湛蓝的天幕下,一轮殷红的太阳,那红——简直要滴出血来;一个瘦骨嶙峋的农夫,佝偻着腰,那低——几乎触及地面,但他仍不辍耕耘。因为他脚踩的,是厚实的黄土地;那土地,承载着他的希望,伸延到无垠的远方……
你绝想不到,这样一幅古朴、沉郁的扎染壁挂,竟出自徽南一位灵秀俏丽的姑娘之手,而且被她称之为‘绝对的’自画像。” 
文章刊出后,引起较强烈的反响,两三年内读者还不断来信。而时任杂志社领导,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提起这篇文章,作为编辑修改作者稿件的好范例。


另辟蹊径,善于灵活应对与精准预判
上世纪90年代初,体育界的热点人物是女子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中华儿女》把邓亚萍作为重点报道对象,并决定由我来采访她。如何另辟蹊径,才能做得与众不同?
我向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主教练张燮林说明来意,受到热情接待,他带我到国家体委乒乓球训练中心观看邓亚萍的现场训练。只见当时的邓亚萍,在场地闪转腾挪,挥拍不止,汗如雨下。

本文作者采写《乒坛“黑马”邓亚萍》时,在国家体委训练场地与世乒赛冠军邓亚萍(左一)和时任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主教练张燮林(右一)一起交谈。

我问,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身高只有1.5米的邓亚萍加入国家队?张燮林教练回答说:“她个子矮,发球对方不好接,既是短处,也是长处,同时很符合辩证法嘛!关键看如何扬长避短;另外就是她身上总有一种不怕输、不服输的精神……”
不知被哪种力量驱使,猛然间,我这个乒乓球爱好者想体验一下邓亚萍打球的那种狠劲儿和韧劲儿,便想和她过过招。没想她非常爽快地对我说:“好啊,没问题,你发球,我接球。”我连续发了4个球,结果可想而知:0比4。后来我趁她没注意,突然违规发了个快球,被她下意识挡飞了。我笑了,她却非常认真地对我说:“你把这个球再发一遍。”我故意逗笑着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看着她那副认真又执拗的样子,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总是她能拿冠军。
与她深入访谈之后,这篇名为《乒坛“黑马”邓亚萍》文章的开头,从她在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团决赛的失利写起,然后再写她5天之后在女单决赛中如何重整旗鼓并奋勇夺冠的历程。
文章刊出后,这种“胜者谈败”的戏剧性写法,抓住许多读者的眼球,而这匹“乒坛黑马”也就顺理成章地撞开了人们的心扉。
除了善于现场应对,对于编辑记者来说,还需要具备前瞻、预判、策划、应对等能力。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职业敏感使我意识到,应据此编辑出版一本大型专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后,本人顺势提议,建立大型专刊活动部常设机构并请缨担任主任,兼任专刊主编。社里接受了我的这一提议。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反映国内各条战线优秀女性的《中华儿女海外版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中国杰出女性特刊》如期面世,全面、立体、形象地展示了中国杰出女性的时代风采,赢得各方好评。幸运的是,特刊在海内外发行后,作为编者、作者和组织策划者,我们还荣幸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团中央书记处、全国青联和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组委会的表彰与嘉奖。
受此事件激励,报刊社常设大型专刊活动部,在新千年前后,对于发生的国际国内各种重大事件,皆给予了全方位报道。


练就扎实功底,打造媒体品牌
古人云:“改章难于造篇,易字难于代句”,认为一篇文章的优劣,文字质量是关键,“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才能“物无隐貌”,对“改章造篇”能力高度重视。可见,作为一名出色的媒体人,首先要练就扎实出彩的文字功底。其次,还须具备相关领域多方面能力。
上世纪90年代,我采访过一位医学专家,对其所涉病理学、遗传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深入理解、整理消化后,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写下了长篇报告文学——《艾滋病征服者》。文章一经刊发,立即引起社会各界及病患家属的高度关注;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竟然连载5天,同时还被多家报刊转载、选载;为此,我也荣获了“1992-1993年度全国青年报刊好新闻、好作品奖”。
相对文科毕业的媒体人来讲,本人所学专业是土壤化学,有一些理科背景,竟然能为采编工作带来便利。我曾深入采访过一位医疗专家和一位医药发明家,撰写的报告文学与传记文学,在中华“大地之光”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那些年,除了做采编工作,我也做活动、推专刊,被很多同仁认可的还有报刊社的另一品牌——中华儿女杂志社笔会。
我初到社里时,领导想听听我对办刊有何建议。我提出要树立“小杂志社,大编辑部”的办刊理念。所谓“小杂志社”,是指杂志社的人员要少,从长远看,会减轻办刊负担;所谓“大编辑部”,不能因为杂志社人手少影响稿件来源和出版质量。为此,需要定期召开笔会,以团结一批优秀作者为报刊社持续供稿。这对收集信息、扩大稿源、防止稿件同质化、吸引读者,形成长效机制提供了可靠保证。时任社领导采纳了我的这一建议,并将此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建社办刊的总体方向。
在团中央、全国青联各级领导同志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经杂志社同仁的不懈努力,在我担任国内版主任不到3年的时间里,《中华儿女》从4印张双月刊发展为6印张单月刊;从最初的8000册增加至30万册,总发行量增加了几十倍;同时,我还和同事们一起参与创刊了《中华儿女》海外版和《成功导刊》。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记者编辑的生涯,既是奉献付出的过程,也是学习积累的过程,尤令自己备感欣慰的是,鉴于我在多种领域不辍耕耘并小有收获,有幸先后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等组织,成为十余个国家级协会或学会的会员;2008年,我被推选为团中央新闻出版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作者近年来出版的部分书籍。


乐于钻研,做“内行中的外行,外行中的内行”
作为社会和时代的记录者、见证人,无论做记者还是编辑,都应心怀人民、志存高远,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新闻出版业务,还须具有丰富的学问和知识,方可把世间万物、宏微之变囊括在视野之内。正所谓广览杂学、兼容百家,从“发散思维”走向“收缩思维”,进而泛涉深研,由博返约,厚积薄发。当然,知识之繁,宇宙之阔,不可能全知,但也应多学、多问、多练、多求,以达到博闻多识、触类旁通、高屋建瓴。
作为人物期刊,《中华儿女》的主要报道对象是各行各业、各族各界的精英人物,客观上要求采访者本身也要具备能够顺畅交流的知识储备。多年的媒体工作实践让我认识到,记者编辑与从事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对多种行业、多种界别,包括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皆有所了解,若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做个“内行中的外行,外行中的内行”,就更有利于激发被采访者深入交流的兴趣,从而获得更加立体、更为深层的信息源,为撰文提供更充分的写作素材。
从业40年来,我在不同刊社、不同岗位担任记者和编辑,负责言论、社论、通讯等各种文体的撰写与编辑,还负责过图片报道、摄影赏析、名画鉴赏、歌曲推介等栏目。我深刻感悟到,决定报刊质量的关键,根本取决于记者、编辑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而“德识才学”始终是决定媒体人政治觉悟、人文关怀、文字水平和知识结构的核心要素。
责任编辑:杨芳秀
作者简介:中华儿女报刊社编审、编委,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得全国新闻、出版、杂文、评论、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摄影、绘画、音乐优秀作品奖、编辑奖。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4月(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